可知未知,花与菩提
\n——读雪莱《致云雀》
\n文/刘红梅
\n云雀多见于荒漠苦寒之地,外形很普通,叫声很美很动听。
\n于荒漠苦寒之境艰难跋涉的人,听见云雀清亮的鸣叫声,是漠然无感呢,还是若有所动呢,或是怦然心动呢,抑或是彻然大悟呢?
\n人与物相应,心与声相通,你有何样的心,便会看见何样的形,听见何样的声。对了,就是那句,“心中有佛,眼中有佛。”
\n深陷低谷的雪莱,看见的是云雀轻快自由的身影,听见的是它酣畅淋漓的乐音。不,远不止此,他看到的听到的,是凌空飞越所有苦难沟壑的超然,是笑看人世千般风云变幻的淡定。你没见过雪莱,可你读了他的文字,你见过他笔下的云雀,你也就了解了他骨子里的欢乐自由,淡定超然。
\n可以借光,可以发光,是云雀,也是诗人自己。太阳金色的光芒还在地平线下,他看见云雀“沐着光明飞行”,他说这是“似不具形的喜悦开始远征”。积极的人,看见阳光,心就会变得灿烂。每一个沐着光的形体,就是一个喜悦的个体。人生,向光而行,找到了光也就找到了喜悦。喜悦的云雀,在消融于淡紫色黄昏的天幕中,隐了形,播了声。“虽然不见形影,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”。这强音,犀利无比,“似银色星光的利剑”,闪亮,带着耀眼的锋芒。
\n即使在如今这个光亮璀璨的时代,也有不少躲在阴暗角落里默默哭泣的人,何况,在极少数压榨大多数的十九世纪初,在苦难逆流成河的世界里,弥漫着苦难。诗人,将闪着光的灵魂寄予于云雀身上,指引着人们,用欢乐与希望的利剑,去劈碎苦难的枷锁。
\n诗人用丰富的隐喻,打开生活的魔盒,教会世人如何去寻求快乐。雪莱说,“诗人的语言一定是含有隐喻的。”在他笔下,云雀,像高贵的少女,用甜美的爱情歌曲,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怀;像金色的萤火虫,在芳草鲜花中,传播晶莹的流光;像一朵玫瑰,被绿叶荫蔽,遭热风摧残,依然散发芳菲,依然流溢浓郁的香甜。这芳菲,这香甜,可使鲁莽的飞贼沉醉。
\n我们在生活里,很多时候,沉溺欢爱,为爱所苦,便任自己在苦恼中浮沉;百般努力,想挣脱笼在自己头顶的暗影,却在他人光艳夺目的反衬下,只好默认自己的黯然形销;被铺天盖地的琐碎遮蔽,遭名利铸成的利剑反复摧残,能做的,是愤怒,或屈服,或沉沦,或惘然难顾。雪莱,用我们身边极为寻常的人,或者物,化身金光闪耀的食指,指向一个迷蒙的双眼所瞧不见的未来。于是,被指引的人,豁然将迷雾拨开,毅然撕开困着自己的壁障,看到了生活的明丽,触摸到生活的柔软,嗅出生活的香,品着生活的蜜。原来,明丽又柔韧的文字,的确可以拯救人的灵魂。
\n欢乐与美好,有层级上下与境界高低之分,一比对,高下尽出。《致云雀》,用生活之像,为我们诠释了这种高下之分。“晶莹闪烁的草地”“雨后苏醒的花蕾”,是明朗的,欢悦的,可是,怎么比得上云雀,这满怀甜美思绪的飞禽或是精灵,唱着“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”。比不上,是因为这颂歌,涌出的是“神圣的极乐音流”。与之相比,赞婚的合唱,凯旋的欢歌,是那般“空洞而浮夸”。神圣,是精神境界的最高层级,可洗净倾听者灵魂的尘埃,可疗愈苦痛者心之伤痕,可为落魄的生命雪中送炭,也可给欢乐的心锦上添花……这于生命实实在在的意义,岂可是空洞浮夸的合唱欢歌所能一概而论的呢?
\n能从飞鸟的鸣叫声中听出神圣的欢乐,这样的人,一定拥有一颗纯净又神圣的心。
\n能把自己纯净又神圣的心通过文字托身于云雀,需才华,需智慧,更需通透的心性。这样,借云雀奋飞的文字,传播更广,感染更强,让所有读过的人,都开始给自己的心种花浇水,采光施肥。而携文字翱翔的云雀,带着读者一起,怀着梦想与希望,放声歌唱。
\n我们懂了,与真理无关的所谓纯美,是一种无力的美,诗人不是在孤立地表现单纯的自然美,而是在自然中寻觅能揭示人心灵美质的那些物像,然后展示出来,让人从明朗的形象上读出这种美质。
\n所以,他问云雀,也是自问,“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,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?”又自答,不是田野波涛山峦,不是一切空中陆上的形态,而是,对同类的爱,对痛苦的绝缘。
\n莎士比亚说,慈悲不是出于勉强,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,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,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予的人。爱也是,受施者幸福,施予者同样幸福。生活里,许多的人不懂爱,不会爱,总是痛苦,难以幸福。雪莱笔下的云雀,就是那鲜活的教科书,教会人爱,教会人快乐。告诉世人,心有明澈强烈的快乐,倦怠永不出现,烦恼近不得身边,不会瞻前顾后,不会庸人自扰。
\n向上,向天空,向阳光飞翔,不是逃避,而是直面之后的超脱与奋进,直面生命里一切哀痛与苦难。万物所处的世界,都有苦恼、憎恨、傲慢、恐惧……云雀,从地面一跃而上,能奋力挣脱,这就是快乐的缘起。
\n诗人说,这是人生的艺术技巧,“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”,“比一切欢乐的音律,更加甜蜜美妙,比一切书中的宝库,更加丰盛富饶”。
\n怀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,去追求艺术的生命。雪莱认为,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,这是艺术的社会意义。渲染高尚情操,书写对美德的渴望,他说:“一首伟大的诗,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。”
\n这意识,这责任,这追求,在我们的时代,依然被歌颂,依然被践行。
\n作者简介:刘红梅,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、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现供职于重庆市巫山中学。
\n\n富豪配资-富豪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在线咨询-炒股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